胜不了中国,就在旁边扶起一个?美方看上了中国的两个邻国
美国折腾了这么多年,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:根本干不掉中国制造。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“妙招”,既然扳不倒你,那就在你旁边再扶起来一个。 结果呢? 这套玩法好像有点行不通了。
2018年,特朗普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,从34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商品,税率最高加到25%。 中国毫不犹豫地对等反制。 几年贸易战打下来,美国发现对中国根本没什么效果。 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不降反升,稳稳占据近28%的头把交椅。
到了2020年,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推动制造业多元化,目标直指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 拜登2021年上台后继续这条路子,签署行政令审查关键供应链,重点针对半导体和制药行业。 2022年5月,美国推出印太经济框架(IPEF),拉拢14个国家参与,其中包括印度和越南。
美国盯上印度很简单:人口超过14亿,劳动力便宜,地缘位置关键还能牵制中国。 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,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从几千万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3亿美元,提供了无人机和导弹系统。 贸易上更是大开绿灯,美印双边贸易额从2020年的1460亿飙升到2024年的1900亿美元。
苹果公司被“鼓励”把部分iPhone生产线搬到印度的钦奈和班加罗尔。 2025年4月,美国副总统访问新德里,承诺降低农产品关税,加大基础设施投资,设定了203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。
但印度的现实很骨感。 孟买港口常年拥堵,一个集装箱清关时间是中国港口的三四倍。 铁路电气化率不足60%,很多工业区经常为电力供应发愁。 日本援助印度修高铁,六年过去了连征地问题都没解决。
印度人口虽多,但熟练工人稀缺。 种姓制度像无形枷锁,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和底层人口潜力释放。 特朗普2025年对印度加了25%的关税,印度经济增长率随即从6.5%的预测掉到了6.2%。
越南的情况看起来好一些。 海岸线长,港口多,物流方便。 就在中国旁边,适合劳动密集型组装环节转移,零部件还能从中国快速运过来。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,越南吃到了最大一波红利。
三星、英特尔在越南追加投资,设立手机和芯片封装测试厂。 越南对美出口额从2018年的不到500亿猛增到2024年的1366亿美元,占其GDP的三分之一。 美越关系从全面伙伴升级到战略伙伴,拜登2023年访问河内,签了一堆半导体合作备忘录,承诺投资几十亿美元帮越南建立芯片产业。
越南经济的问题是“两头在外”: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靠进口,其中一半来自中国;最终产品靠出口,主要市场是美国。 越南更像是一个“总装车间”而非“制造枢纽”。 一部在越南组装的手机,芯片、屏幕、摄像头模组可能全是从中国深圳运过去的,越南只赚个组装费。
越南体量太小,人口不到一亿。 随着工厂增多,南部工业区已经出现“用工荒”,工资水涨船高。 工业基础薄弱,连高端机床和精密仪器都造不出来,更别提完整芯片产业链。 美国驻越南大使承认:“越南的稀土储量是世界第二,但想在稀土加工领域替代中国? 至少再等十年! ”
特朗普2025年对越南征收20%的关税,越南8月份出口立刻下滑。 因为它太依赖出口和美国市场,抗风险能力很脆弱。
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6.3%降到2021年的14.3%,离莫迪2014年提出的2025年达到25%的目标越来越远。 印度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,14亿人中65%低于35岁,但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,而中国为14年。 2024年印度STEM毕业生仅占劳动力市场的2.3%,远低于中国的10.7%。
印度制造业人均产值为6300美元,仅为中国的22%。 电子组装业生产率是中国的60%,但单位劳动力成本反而高出15%。 印度90%的劳动力集中在非正式经济领域,无法适应制造业升级需求。
越南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7.96%,出口增长14.4%。 但农业占GDP比重从1986年的36.76%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1.86%,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分别占37.64%和42.36%。 2024年越南进出口总额约为7862.9亿美元,比1986年增长267倍。
越南经济正从农业为主转向二、三产业发展,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这一转型的关键。 越南在电子、纺织、鞋类等行业建立了完善产业链,但仍然面临依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挑战,限制了其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的能力。
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2017年特朗普上台前为3752亿美元,到2022年特朗普下台时不降反升,达到3829亿美元。 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额从2017年的5660亿美元扩大到2024年的9184亿美元。
2022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98万人,后来降至1280万人。 关税推高了美国通胀水平,2025年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.3%。
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8日宣布终止对华谈判,并计划将关税税率叠加至104%。 若关税全面实施,美国家庭年支出将增加1700美元,通胀率或突破6%。 半导体、汽车等关键产业因依赖中国供应链,短期产能缺口或达42%。
中国机电产品占对美出口45%,纺织占18%。 若对美出口下降30%,短期可能影响250万就业岗位。 但中国通过内需激活和产业链多元化缓冲冲击,东盟出口增长47%。
印度拥有全球第六大水资源总量,但灌溉系统渠道渗漏率高达40%。 到2024年,地下水超采量占全球的25%,6亿农村人口仍依赖地下水,21个主要城市面临水源枯竭风险。
印度公路运输承担65%的货运,但60%的国道等级低于中国三级公路标准。 物流成本占GDP的14%,是中国的2倍。 孟买港船舶平均滞留时间达4.5天,而上海港仅需18小时。
越南在交通、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,高物流成本和不稳定的电力供应影响了企业竞争力。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问题,也对越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。
美国试图通过扶持印度和越南来替代中国全球供应链地位的战略,由于忽视了中国崛起背后的系统性优势和印越两国的结构性缺陷,难以真正实现其目标。